首頁 > 路橋精英 > 正文
為港珠澳大橋“繡花”沒有留下遺憾
2016-05-03 

        文/羊城晚報記者李國輝

        他曾是造船20年的資深鉗工,如今更是機械加工的專家,他曾一度被武船重工內部評為“感動武船”人物;

        為了不讓鋼塔斷面加工受到溫度影響而變形,他帶領60多名工人三班倒,在溫差變化最小的夜晚9點至凌晨7點熬夜施工數月,精度誤差準確控制在3毫米范圍內;

        在他負責的“海豚”鋼塔制造中,18000個螺栓孔一次性通孔率高達100%,被傳為一時佳話。

        他是武船重工陽邏重鋼工廠機械加工組組長吳永新,帶著濃重湖北口音的他,是這個超級工程中的“幕后工匠”。

        盡管一次都還沒有踏上過港珠澳大橋,但吳永新說:“我沒有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上留下遺憾。”

        為達精度要求

        60多名工人三班倒連軸轉

        在港珠澳大橋的江海直達航道橋上,“海豚”鋼塔一度被譽為大橋中技術難度最高、構造最復雜、質量要求最高、景觀要求最高的分項工程之一。

        “海豚”鋼塔重達3000噸,鋼索塔的制造加工具有整體拼裝精度要求高的特點,尤其是鋼塔節(jié)段外壁的平面度只允許偏差3毫米范圍內,這對于機械加工組來說,是“超高難度”的設計要求。

        少有人知道,海豚鋼塔的構件是遠在湖北武漢的武船重工陽邏重鋼廠房中制造出來的,吳永新就是負責海豚鋼塔構件機械加工的負責人。

        55歲的吳永新早年做過20年的造船機輪鉗工,但接到這個項目后,“曾一度心里沒底”。為了達到鋼塔外壁的平面度達到精度要求,武船重工組成了以吳永新為主的“技術攻關”小組,他們發(fā)現(xiàn),鋼塔的斷面加工受到溫度影響很大,溫差變化下容易變形。

        “如果不顧溫度的影響,就無法達到設計精度要求。”吳永新說。

        由于沒有“恒溫工廠”,吳永新等人決定在溫度變化最小的時段進行施工,他和工友在一周內對每一個小時的溫度都進行觀測記錄,發(fā)現(xiàn)晚上9時至次日7時的溫度變化是最小的“恒溫時間”。

        “于是我們就利用這個時間段進行斷面加工,白天就進行粗加工,60多名工人三班倒。加工的時候,每一個小時我們都要進行溫度監(jiān)測,如果溫度變化大了,就要馬上停下來。”吳永新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他跟妻子都是機械加工組的,所以吳師傅幾乎以廠為家,最高峰的時候,他只在家里睡幾個小時,又回到廠里上班了。”與吳永新搭檔的綜合加工部調度員朱志鈞說。

        創(chuàng)新鉆孔模具“海豚”上鉆18000個孔分毫不差

        按照設計要求,在“海豚”鋼塔底座一個截面就需要鉆9000個螺栓孔,加上匹配的鋼塔基座上也同樣有9000個孔,吳永新的機械加工組需要鉆出18000個螺栓孔。

        “如果鉆錯一個,就會全功盡廢。”吳永新說,在將近80平方米的鋼塔板上鉆密度這么大的螺栓孔,他們必須做到每一道工序都嚴格規(guī)范,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每一個孔都要保證100%精確,而如果按照以往的工藝,難度極大。

        為了控制鉆孔質量,吳永新帶領技術攻關小組,一起發(fā)明了新的鉆孔模具——數顯拓孔器。這一創(chuàng)新成果還申請了國家專利,拿到了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除數顯拓孔器外,吳永新等人還發(fā)明了坐標默孔器和新的鉆孔工裝平臺,大大提高了鉆孔的準確度。實際上,吳永新在武船重工每一年都有五六項技術創(chuàng)新,很多都是國內同行所沒有的新穎構思。

        每一個鋼塔鉆孔需要花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吳永新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作為機械加工組組長和技術攻關小組的領頭人,他時刻在現(xiàn)場指導、監(jiān)督工人,最終達到“沒有一個孔鉆錯”、“零誤差”的佳績。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掛在吳永新嘴邊常說的一句話。參加過近百座橋梁建設機械加工的他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必須要精益求精,要有責任心,敢于擔當”。

        李國輝

        本文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