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精英 > 正文
呂忠達:創(chuàng)新成就夢想
2011-07-08 來源:光明日報
“十一五”交通重點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

    2008年5月1日,全長36公里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是國道主干線沈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世界上里程最長的跨海橋梁工程之一。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取得了多項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土木工程領域的地位。

    2007年6月26日,世人矚目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式合龍。大橋建設攻克了多個世界性難題,創(chuàng)造了多項世界第一——而這背后,有著一個英雄的團隊。

    呂忠達,正是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杭州灣跨海大橋總工程師。

    在杭州灣上架設大橋,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杭州灣跨海大橋前期準備長達11年,呂忠達于1995年以專家身份參與杭州灣通道前期工作,2001年6月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成立后,他即擔任副總指揮、總工程師一職,這一年他才37歲。而環(huán)顧國內(nèi)類似工程,東海大橋、蘇通大橋總工程師年齡都在55歲以上。如此年輕的總工,算得上是杭州灣跨海大橋創(chuàng)造的另一個國內(nèi)第一。

    而事實上,這位長安大學工程力學專業(yè)畢業(yè)的高才生,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jīng)驗,曾經(jīng)在大學當過老師,做過施工員、施工隊長,修過路建過橋,對土木工程的流程與規(guī)律可謂了如指掌。

    “我擔任這一職務的不是因為成功而是因為失敗。”呂忠達說,離不開之前他在招寶山大橋的失敗——1998年9月24日,招寶山大橋即將合龍之時主梁斷裂,引起轟動,而呂忠達當時也是副總工程師兼工程處處長。“我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應對,突破所有既定限制,在最短時間內(nèi)制定了重建方案。”呂忠達坦言:“失敗最能提高自己,這次失敗使我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jīng)驗。”

    有人說,在杭州灣上架設大橋,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大橋工程指揮部一位負責人清楚地記得,14年前當建橋設想第一次擺上桌面時,在場的不少專家都驚訝不已。有位專家說:“我認為要研究的不是可行性報告,而是不可行性報告。”

    作為舉世聞名的三大強潮海灣之一,杭州灣建橋施工難度之大舉世罕見:浪高、流急、潮差大,且流向紊亂,小氣候變化無常,一年中能在海上施工的時間只有180天;海底還有30多米深的砂性淤泥層,并有大量的淺層天然氣,一打樁隨時會噴涌而出……

    2002年5月,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qū)一家世界著名橋梁建筑公司的大樓內(nèi),當前來咨詢的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把施工難題介紹完畢后,現(xiàn)場一片寂靜,原本信心十足的外方技術專家一時間集體“失語”。最后,外方只能以一句“如此復雜的施工條件,想找到解決的辦法需要時間”匆匆作結。

    求人不如求己

    既然設計無法指導施工,那就讓施工來引導設計。

    呂忠達介紹說,大橋指揮部在面向全國征集大橋施工組織和橋型方案時,開創(chuàng)性地采用了以施工單位為主,并由其邀請設計單位組成聯(lián)合體投標的模式。同時,鑒于海上施工難度極大,就盡可能壓縮海上施工時間,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倡導工廠化、大型化、機械化的設計和施工理念。打個比方,就是把組成橋梁的樁基、橋墩、箱梁等部件當作“積木”,先在陸地的工廠內(nèi)造好,然后再用大型機械設備搬到海上“搭積木”。

    面對杭州灣特殊地理環(huán)境形成的無先例的惡劣施工條件,面對跨海大橋建設的“一項項空白”,呂忠達和他的團隊選擇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自主創(chuàng)新!

    “在杭州灣大橋工地上,創(chuàng)新沒有旁觀者”

    回顧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的1300余個晝夜,就如同翻開了一本橋梁創(chuàng)新“教科書”。大橋工程指揮部的人都說:“在杭州灣大橋工地上,創(chuàng)新沒有旁觀者。”

    這座大橋,混凝土用量達到了245萬立方米,相當于再造8個國家大劇院;用鋼量達到了80萬噸,相當于再造7個鳥巢;工程的總投資額14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21座武漢長江大橋;整個大橋共有1844盞路燈,每盞燈安裝了單燈控制模塊,它的智能控制系統(tǒng)可以根據(jù)大橋上實際車流量來調(diào)整路燈亮度和路燈開啟密度,這項世界獨創(chuàng)技術,也是首次運用在道路、橋梁照明上……

    “我感到,很多技術是逼出來的。”呂忠達說。

    “杭州灣大橋其中海上的18.27公里是采用70米整體預制箱梁和海上架設技術建成的。一次性要把70米梁、850萬噸混泥土澆筑完成,這是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做過的。這種澆筑方法會導致什么問題,早期開裂問題怎么解決?當時非常頭疼。”呂忠達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最終提出二次張拉技術,也就是低強度張拉技術。”呂忠達分析說,就是要在高溫要降下來的時候,梁底正好在開裂的前期,從外面施加力量,使它有一個平衡點。“我們的科技創(chuàng)新一定要為了克服客觀自然的挑戰(zhàn)去創(chuàng)新,并不是說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呂忠達。

    施工過程中,大橋建設者們遇到了中國橋梁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難,經(jīng)歷了19次臺風、天文大潮、淺層氣等惡劣條件的考驗。正是在呂忠達的帶領下,大橋建設者迎難而上——

    大橋深海區(qū)上部的結構采用70米預應力砼箱梁整體預制和海上運架技術,架設運輸重量從900噸提高到了1430噸;采用整樁螺旋鋼管樁,最大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橫下來管內(nèi)可走人,豎起來有30層樓高,如此巨大的“定海神針”,在國內(nèi)外橋梁鋼管樁中位居第一;在灘涂區(qū)淺層氣,采用有控制放氣的鉆孔灌注樁,這一施工工藝在世界同類地理條件中尚屬首創(chuàng)……

    這些創(chuàng)新成果,不僅確保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順利建設,還被運用到舟山連島工程及國內(nèi)其他大型跨海大橋、京滬高速鐵路等工程,產(chǎn)生了巨大的經(jīng)濟社會效益。

    最核心的不是專業(yè)技巧,而是做學問的態(tài)度

    如今,找呂忠達拜師學藝的人絡繹不絕。

    目前,他還帶著10多個碩士、博士研究生。“我也給他們課題做,也手把手傳授技藝,但說的最多最核心的不是專業(yè)技巧,而是做人做學問的態(tài)度。”他時常告誡學生,做土木工程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崗位勤奮努力,一定要報著實事求是的客觀態(tài)度,對環(huán)境、對象了解不透就會出事甚至出大事。

    正是這種對待科學的嚴謹和執(zhí)著,使得他把大量時間專注于工作。“曾經(jīng)有三年時間,我每個月在家時間就一兩天。”呂忠達說:“妻子是上班族,對他事業(yè)極為支持,選擇了我,也就選擇了我的職業(yè)。”

    “中國是一個橋梁大國,橋梁界一直有一個夢想,有朝一日中國成為一個橋梁強國。”2007年底,他在做《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的演講時斷言: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強國的標志。這也成為中國工程院眾多院士、專家的共同觀點。

    國際橋梁界公認的樁基泰斗、美國工程院院士杰·韋克教授,專門給大橋指揮部來信,稱將把杭州灣跨海大橋作為經(jīng)典案例收入其正在撰寫的一本專著中。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