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云南古橋傳奇
2016-05-11 
        (原標題:云南古橋傳奇)

        金龍橋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又名梓里江橋、梓里橋。為長江上現(xiàn)存最古老、橋長與跨度最大、橋面最寬、鐵索最多的古鐵索橋。

        剛過去的小長假,保山龍江特大橋刷爆朋友圈!不少網(wǎng)友感嘆,這座“亞洲級”大橋是云南人的驕傲!事實上,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云南自古就有不少震撼世人的橋,比如“金沙江上第一橋”麗江金龍橋,云龍通京橋、保山雙虹橋……它們造型各異,有的早已名揚四海,有的還深藏大山之間……

        按照《云南交通報》原副總編王家凱(曾參與編撰出版《云南古道古橋古驛站》畫冊)的說法,云南現(xiàn)存的古橋約有400座!這里所說的古橋主要是指清朝及以前建筑的橋梁,包括少數(shù)民國年間建造的有影響的橋梁。

        云南古橋大多修建于明清兩代。

        元代以前,較出名的是建于隋末唐初的塔城鐵橋(又稱神川鐵橋),它是長江上最早的永久性橋梁,也是古代云南與西藏之間茶馬互市的要津,可惜毀于貞元十年(794年)吐蕃與南詔之間的戰(zhàn)亂,鐵橋遺址在現(xiàn)麗江市玉龍縣塔城鄉(xiāng)塔札村。而元代,有記載的僅為黑井五馬橋、寧蒗開基橋和盤龍江上的大德橋、龍川橋等可數(shù)的幾座。

        “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說,梁、拱、吊3種古橋類型云南都有。”王老介紹,在梁橋家族中,不僅有普通木梁橋、石梁橋,還有伸臂木梁橋、伸臂石梁橋;拱橋最多見,孔數(shù)最多的石拱橋可達十七孔;吊橋同樣讓云南人引以為豪,鐵索橋跨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天塹變通途。云南還有眾多造型獨特的廊橋,有的石墩木梁木廊,有的石拱橋上架屋,有的木廊瓦頂,有的木廊草頂,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前人對工程質量的重視也讓人嘆服。以南華靈官橋為例,這座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古橋,1935年成為滇緬公路橋,直到1980年才停止汽車通行。45年間,靈官橋承載過運輸抗日物資的車輛,也承載過運送建設物資的車輛,始終巍然屹立……

        這些古橋,或雄偉壯闊,或小巧玲瓏;或精雕細琢,或古樸隨意。山水不同,橋也不同,每座橋都巧妙地融入自然,變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記者楊茜

        一座古橋一個故事

        在云南境內(nèi)眾多的大江小河上,千百年來修建了無數(shù)跨江過河的橋梁,有藤橋、木橋、石橋、鐵鏈橋、鋼橋等各式各樣的涪梁、拱、吊古橋。“金沙江上第一橋”麗江金龍橋,云龍通京橋、保山雙虹橋……在云南三江并流的帚狀帶水系上,不知有多少座古橋,它們造型各異,有的早已名揚四海,但還有很多一直深藏大山之間……

        彩鳳橋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鹽馬古道”——彩鳳橋

        彩鳳橋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傳說立橋時曾有彩鳳飛來,建橋時橋身上均有彩繪,古稱“大花橋”,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它是一座伸臂單孔木梁橋,橋長33.3米,寬4.7米,凈跨徑27米,高11.3米。

        彩鳳橋屬于風雨廊橋的范疇,橋兩端建有橋亭,橋身上覆瓦頂。橋身建筑采用木枋交錯架疊,從兩岸橋墩層層向河中心挑出,如樓閣建筑中的斗拱,橋身兩側以木板遮擋風雨。橋內(nèi)置木凳,供行人歇息及避雨。是古代“鹽馬古道”北上蘭坪、鶴慶、麗江、劍川、西藏,通往印度的必經(jīng)橋梁,順蕩鹽井等“五井”井鹽外運的要津。

        73歲的楊維華老爺爺一家,從沘江對岸的順蕩村老村子搬到黃金公路邊上已有20多年,他家院子里栽著一棵800年樹齡的香樟樹。楊維華說,“我小時候,天天都要經(jīng)過彩鳳橋,那時候,沘江水清幽幽的,在橋上能看到幾十條魚兒在水里游。”

        【觀橋指南】彩鳳橋距離云龍縣城所在地石門鎮(zhèn)74公里,可沿黃(連鋪)金(頂)公路石門往蘭坪方向前往,近兩小時車程,沿路可觀賞沘江河谷美景。彩鳳橋所在地順蕩村,可參觀已有1000年熬鹽歷史的順蕩古鹽井。

        疊水瀑布飛流直下——太極橋

        太極橋建于民國2年(1913年)元月,此地原有石橋,據(jù)傳修建于清康熙年間,此橋坐落于奇山秀水之間,故名麗澤橋。

        太極橋為雙孔懸臂式平板石橋,橋墩平臺中間有一方形石亭,結構為四柱四橫枋四斗拱,轉角兩邊橫枋又各置一小斗拱,支撐覆斗狀頂蓋,頂蓋內(nèi)為太極圖案。

        橋面上用石條鋪砌,從橋墩往兩岸前伸呈懸臂式支撐。兩孔之間的橋墩以河底天然巨石為基石。說起這塊天然巨石,還有一個故事:清末民初,在疊水河河畔的松園村,有一王姓富戶,想利用疊水河的水力資源先修建一小型水電站。一日,工匠們準備將河心中一個阻礙工程進展的巨石清除,當工匠想盡辦法,使盡力氣,運用大錘、破鍥、鋼釬將巨石剖開時,大家不禁愕然了:石頭中心凹陷,呈一圓盤形,圓盤中央隆起一脊,其色呈粉紅色,儼然是一幅天然的太極圖。工匠見狀不敢再繼續(xù)開鑿,都認為是一塊“神石”。最后,王氏請工匠合石為一,物還原貌,并出資數(shù)千重修河橋,取名“太極橋”,橋上修建“觀瀑亭”,亭頂繪太極圖。

        【觀橋指南】太極橋位于騰沖城南1公里的疊水河瀑布景區(qū),騰沖空港酒店旁,市內(nèi)可乘4路車抵達。太極橋下驚濤洶涌,大盈江水從百尺斷崖飛流而下,落差44米,形如銀河倒瀉,聲若萬馬馳驟,是全國僅有的城市瀑布—疊水河瀑布,也是“騰沖十二景”之一的“龍洞垂簾”。

        沒有橋墩的橋——松水藤橋

        藤橋在沘江上的使用歷史已有2000多年,是現(xiàn)存的一種較為古老的橋梁建筑形式。松水藤橋以本地所產(chǎn)的山葡萄藤編綴而成,兩端各拴在一棵大樹上。松水藤橋橋身凈跨23米,寬1.8米。牽引藤橋的兩根主藤長30米。兩根主藤徑約5厘米,再以一張?zhí)倬W(wǎng)吊在主繩上,網(wǎng)底置一匹寬約0.4米、厚約0.2米的木方作為橋面,整座橋從遠處看就像是一張懸掛在江面上的漁網(wǎng)。

        “藤橋是沒有橋墩的橋,重量全都拉在河岸兩邊的兩棵大樹上。通常是柳樹,須根多,拉力強。河岸兩邊對立的兩棵大樹,高度、長相都要一樣,河面的跨度還不能過長。”白石鎮(zhèn)松水村委會池場坪村79歲的趙國賢老爺爺一家,就是松水藤橋的守護者,他介紹,由于藤橋是用野葡萄藤子編綴而成的,每隔兩至3年就得更換一次藤子,以保證安全使用。

        【觀橋指南】松水藤橋距離云龍縣城石門鎮(zhèn)57公里,可沿黃(連鋪)金(頂)公路往蘭坪方向前往,約一個多小時車程,沿路可觀賞沘江河谷美景。

        絲綢之路必經(jīng)處——龍江橋

        始建于元代的古老的龍江鐵索橋,是南方絲綢之路“赴府正道”的必經(jīng)之路。當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是通過此橋往返騰沖考察的。他在游記中寫道:“西岸峭壁插江,東岸則平坡環(huán)睦。行騰間半里,抵龍川江東岸。溯江北行,又半里,有鐵鎖橋架江上。其制兩頭懸鏈,中穿板如織,法一如瀾滄江之鐵鎖橋……橋東有閣,登之可眺江流夭矯之勢。”

        現(xiàn)在的龍江橋,和徐霞客描述的相差無幾。記者曾多次實地探訪此橋,發(fā)現(xiàn)此橋保存完好,常見當?shù)剞r(nóng)民驅趕牛馬行于橋面,往來不絕。橋之西岸是懸崖峭壁,往上即是坡路,東岸緊鄰一鄉(xiāng)村集鎮(zhèn),地勢平坦,名曰“橋街”,即是因此橋而得名。

        【觀橋指南】從保山方向來騰沖,通過龍江特大橋后,下五合收費站,至五合集鎮(zhèn),沿著鄉(xiāng)村公路至芒棒鎮(zhèn),再溯江而上,即可見到此橋。

        以歷史文化著稱——廊坊橋

        在維西三江并流云嶺山脈的腹心地帶,無論是塔城臘普河畔還是永春河畔,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橋梁有許多,有鋼索牽引的“鈄拉橋”,也有許多車馬吊橋、石拱橋、木橋,還有鋼混建成的箱形大橋,但以悠久歷史文化著稱的還是廊坊橋,廊坊橋在維西又叫風雨廊坊橋。

        廊坊橋在維西一般選擇在村莊較為集中的地方,為了便于河兩岸人民群眾的來往,建橋的工匠選擇河中高大的巨石懸崖作橋墩,用三到五根長三丈的木頭作為橋梁,再鋪上橋面木板,為了使風雨橋經(jīng)久耐用,工匠蓋上一棟小房子遮蔽風雨,方便過往的行人以及大小牲畜,橋的邊沿上還有供行人駐足歇息的橫板位子。

        【觀橋指南】要看維西廊坊橋,只要踏入維西塔城鎮(zhèn)、保和鎮(zhèn)以及永春鄉(xiāng)都可以看到,與此同時,在塔城還可以看到千年銀杏樹,達摩祖師洞以及滇金絲猴種群的生活場景。

        又名“德澤七孔橋”——牛欄江大橋

        古橋地處沾益區(qū)德澤鄉(xiāng)境內(nèi),全長95米,橋孔有7個,每孔孔距寬10.4米,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是沾益連接會澤、尋甸等地的重要橋梁。“德澤七孔橋,顧名思義有7個孔。如今有人蓋房子占掉了一個孔,你已經(jīng)看不到它的全身,不過關于古橋的傳說還是被當?shù)厝藦V為流傳……”在德澤任教的土生土長的李加倉老師如此感嘆。

        德澤當?shù)卮迕癜惨源赫f,德澤七孔橋上鋪滿的石板很是神奇,相傳以前有人數(shù)過,從左邊細數(shù)過去有99塊,從右邊數(shù)過來卻有100塊,兩邊的石板數(shù)目怎么數(shù)都相差一塊,也驗證了當時建橋是100名石匠中有一位系魯班轉世并非凡人。不過,關于這種說法當?shù)睾芏嗳艘矝]有親自細數(shù)過。如今,古橋上的石板大部分都被修整過,最初的青石板大部分已經(jīng)看不到了,前幾年當?shù)卣畬蛎孢M行了修葺,為保護橋面,貨車等重型車輛都嚴禁通過。

        【觀橋指南】位于曲靖市沾益區(qū)德澤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南200米處,橫跨牛欄江上。從曲靖途經(jīng)沾益松林岔路,約2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抵達德澤鄉(xiāng)境內(nèi)。到達后,一定要嘗一下當?shù)嘏诮囊吧~,喜歡玩水的還可以到江邊石灘上撈魚摸蝦,打打水仗,抑或是到附近泡泡溫泉。

        百年風雨橋——象達橋

        象達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今年82歲的楊枝炳老人當年就參加過風雨橋的重建,他告訴記者,最早的風雨橋在距離現(xiàn)在的橋下游50米處,50多年前由于河水暴漲將其沖毀,后來兩岸的村民又組織人在現(xiàn)在的位置進行重建。

        龍陵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楊興衛(wèi)介紹,風雨橋經(jīng)過多年風吹雨打,部分瓦屋面已掉落,椽子已糟爛,這次修繕進行了落架大修。落架大修主要是針對橋的整體結構,整個拆了之后從新修復,現(xiàn)有的材料能夠使用的都要使用上來,而整個屋頂進行了更換瓦屋面,主要是椽子以及它的瓦件,基本上按照原模原樣進行修復的。

        【觀橋指南】象達橋位于保山市龍陵縣象達鎮(zhèn)朝陽社區(qū)朝陽街東側,從保山出發(fā)沿保龍高速公路行駛到龍陵縣城,再從縣城出發(fā)行駛至朝陽大橋往左邊道路進入,全程約160公里,行車需2小時40分鐘。在當?shù)乜梢猿缘较筮_栗果豬肉、野生抱手雞、黃鱔等美食。

        雙虹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怒江上唯一還在使用的古橋。

        怒江天塹最古老的橋——雙虹橋

        雙虹橋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渡口,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今已有220多年的歷史了。吊橋從遠處望去就像兩道彩虹懸掛在碧波之上,文人雅士們便給它取了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雙虹橋。

        雙虹橋質樸、靈逸、博大、滄桑,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仍橫跨在洶涌奔騰的怒江上。1939年10月,史迪威公路建成。下游的惠通橋通車之后,雙虹橋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被封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如今的雙虹橋已銹跡斑斑,滿目蒼涼,那曾有的輝煌、熱鬧與繁忙已經(jīng)隨風而去。盡管如此,雙虹橋現(xiàn)在仍是怒江東西兩岸來往的通道之一,仍有馬幫行走在這座古橋上面。

        隆陽區(qū)文管所所長段月松介紹,雙虹橋分東西兩段架設,橋面寬3.1米,共系12根鐵鏈,底鏈10根,扶手鏈2根,橋面寬2.8米,橋總長162.5米。“修繕雙虹橋最大的困難就是施工難度太大,因為它橫跨滔滔怒江,外圍無法搭建支架,但我們有信心將它修繕好,提供給更多的游客和關注這段歷史的人參觀游覽。”

        【觀橋指南】雙虹橋位于保山市隆陽區(qū)芒寬鄉(xiāng)與楊柳鄉(xiāng)交界處的怒江上,距離保山市區(qū)100多公里,全程行車約一個半小時。雙虹橋附近種植著龍眼、荔枝、芒果等各種熱帶水果,同時還可以品嘗到當?shù)氐奶厣爵~、手抓飯、長桌宴等。

        金沙江上第一橋——金龍橋

        金龍橋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由提督蔣宗漢捐資建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是長江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梁,是今存橋長與跨度最大、橋面最寬、鐵索最多的古鐵索橋。金龍橋由18根大鐵鏈懸系在河兩岸,每根鐵鏈由約500個鐵環(huán)扣聯(lián)而成,橋總長116米,凈跨90米,橋面寬3米,經(jīng)過上百年的風雨,承橋的鐵鏈斑斑點點。

        金龍橋還是茶馬古道的要塞,東接永勝,西接鶴慶、麗江,為以往四川內(nèi)陸通往麗江、西藏乃至印度、尼泊爾的重要通道。在茶馬古道活躍時期,麗江古城的生活用品有相當一部分通過此橋運輸。它建成后的70年間,是金沙江中游唯一的大橋,曾有“萬里長江只一橋”的稱譽。至20世紀50年代末麗華公路樹底橋建成通車之前,一直為麗江東路驛道的必經(jīng)咽喉。

        金沙江龍開口電站修建時,根據(jù)測算,江水將高于金龍橋橋面6米。2012年5月,原址抬升金龍橋,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每一塊石頭都進行了編號,然后按原樣修復。抬升后的金龍橋,比原來升高6米,從而保持了這座百年古橋的歷史風采。

        【觀橋指南】從麗江市區(qū)自駕車往金安橋走,大概1個小時的車程,到達麗永線金安橋段騰龍山莊,往小路走20分鐘的車程到達金龍橋。附近的土雞火鍋、火腿雞、魚火鍋都是不錯的選擇。

        通京橋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是云南同類橋梁中單孔跨徑最大的梁橋。

        馬幫運銀通道——通京橋

        通京橋古稱“大波浪橋”,后因鹽馬古道及清代白羊廠銀銅礦運銀通道經(jīng)此而得名“通金橋”。全長40米,寬4米,跨徑29米,橋面離水面高度12.5米。它是典型的風雨廊橋,橋兩端均建有橋亭。整座橋建筑奇巧,外形稍拱,雄偉壯觀,是云南同類橋梁中單孔跨徑最大的梁橋。

        舊時馬幫運銀的路線:白羊廠通京橋大達喬后鳳羽鄧川大理昆明。通京橋同時也是沘江沿線8大鹽井運鹽的“鹽馬古道”北上西藏,南下緬甸的必經(jīng)橋梁。通京橋至今仍然是沘江兩岸村民往來的必經(jīng)通道,每天有上千人次從橋上往返通行。

        【觀橋指南】通京橋距離云龍縣城石門鎮(zhèn)34公里,可沿黃(連鋪)金(頂)公路往蘭坪方向前往,約半小時車程,沿路可觀賞沘江河谷美景。


        作者:龔祖金

        本文來源:云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