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唐詩之路上的三座古橋
2015-12-30 
   唐詩之路

   唐詩之路

    丁公橋

   丁公橋

    司馬悔橋

   司馬悔橋

    迎仙橋橋拱

   迎仙橋橋拱

    石橋?qū)<覍艠蜻M行調(diào)研

   石橋?qū)<覍艠蜻M行調(diào)研

    迎仙橋

   迎仙橋
 
   浙東運河西段至曹娥江,經(jīng)由剡溪入天臺山,一路山水奇絕,風光秀麗,古代的文人墨客們邊行邊吟,留下一條著名的浙東唐詩之路。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道“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沒有提到的是連接天姥和天臺有一條溪——惆悵溪,惆悵溪在104國道旁,流經(jīng)新昌縣斑竹、桃源等地。

   2015年11月30日紹興市古橋?qū)W會組織專家對唐詩之路上的三座古橋進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調(diào)研。跟著石橋?qū)<已劂皭澫L迎仙橋、丁公橋、司馬悔橋。迎仙橋,明萬歷《新昌縣志》有載,道光年間丁天松重建。橋名來源于民間傳說。相傳東漢時劉晨和阮肇入天姥山采藥迷路,在山上遇見了二位仙女,結為夫妻。不幾日,劉、阮回鄉(xiāng),世上已是其七世孫時代,而劉、阮再也回不去。此橋因劉、阮在此遇仙得名。古橋?qū)<伊_關洲說:“迎仙橋是中國橋梁史上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一座橢圓形干砌石拱橋,其上部呈懸鏈線。”國外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發(fā)明懸鏈線拱橋形,而新昌匠人丁天松1844年就做到了。

   倘若不是石橋?qū)<翌I路,很難發(fā)現(xiàn)丁公橋,迎仙橋上方的丁公橋村,孤獨地隱藏在窄窄的惆悵溪河道邊,青石和鵝卵石半圓形拱的丁公橋,建造者也是丁天松。橋不僅僅是通行的工具,還是匠人丁天松智慧和力量的呈現(xiàn)。顯然,村名、橋名都是為了這位造橋能匠而立。

   司馬悔橋在斑竹村口,是通天臺古道上的主要橋梁。此橋在唐時已存在,可能始建于東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火毀重建。相傳唐朝司馬承禎隱居天臺,應唐玄宗詔出山,路過斑竹村,見此地環(huán)境清幽,“仰望天姥云霧間,峰巒疊嶂萬千山。”騎著的馬兒也踟躕不前,觸景生情,遂生悔意。

   惆悵溪上的三座古橋,各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景致。天姥山,惆悵溪,古橋,還有流水般走過古橋的人,不知李白、賀知章們走過的是司馬悔橋還是迎仙橋,雖然與唐朝隔了上千年,可是人對風景的感知是相通的。一座橋,可以從此岸抵達彼岸,去往遙遠的遠方,也可以通往過去未來更漫長的時光里。

   馬亦梅文陳曉攝本文來源:浙江在線-紹興縣報責任編輯:黃歡_NN1650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