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
2016-01-26 
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 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迎澤大橋的前世今生(組圖) 
 
   美麗的汾河太原段,現(xiàn)今有十幾座現(xiàn)代化橋梁,成為太原東西交通的重要通道。經(jīng)過數(shù)次改建的迎澤橋,在老太原人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編者

   據(jù)史料記載,在汾河太原段建橋,最早應該追溯至唐代。當時的并州長史李勣修建了橫跨汾河向東城送水的“晉渠”。宋初潘美平定北漢時,曾多次在晉陽城外的汾河橋與北漢名將楊業(yè)交戰(zhàn),唐代的汾河橋也在那場戰(zhàn)爭中遭到破壞。為此,趙匡胤曾下令砍伐西山林木重建汾河橋。

   民國時期,修建太原至軍渡的公路時,在太原汾河上修建了一座石墩木結構的公路橋,這座橋在抗日戰(zhàn)爭中也被炸毀。

   日軍侵占太原后,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在汾河上修建了一座700米長的“洋灰橋”,其寬度僅有6米,其中車道5.5米,僅能容一輛汽車通行。1942年開工建造,由偽山西省建設總署太原工程局主持,福昌建筑公司負責施工,次年7月竣工通車。那是當時太原連通汾河兩岸的唯一通道。

   迎澤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后在汾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這座橋全長480.5米,寬15.4米,其中車道寬12米,全橋29孔,28個橋墩,為鋼筋水泥重力式橋墩,現(xiàn)澆鋼筋水泥懸臂式板梁,橋上裝有波浪式的欄桿,堪稱當時市政建設工程的杰出范例,這在當時是全國最長的公路橋,因而贏得了“華北第一橋”的美譽。大橋于1953年初開工建造,1954年1月1日舉行通車和命名典禮。由于大橋以東的迎澤大街經(jīng)過迎澤門(又名大南門),故將其定名為“迎澤大橋”。與它毗鄰的“洋灰橋”也被保留下來,作為非機動車道繼續(xù)使用。

   40多年之后,隨著城市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迎澤大橋已顯得狹窄而不堪重負。1996年11月1日,成千上萬的太原市民涌到汾河岸邊,與這座和他們生活緊密相連的大橋道別。舊迎澤大橋與“洋灰橋”同期爆破。1997年10月1日,新迎澤大橋在原址上建成,它寬闊、平坦、美麗、穩(wěn)健,像一條巨龍橫亙在汾河之上。

   2007年,在迎澤大橋南北兩側又建成了配套的匝道橋,將迎澤大橋與濱河東西路連接起來。

   如今,汾河上的橋越來越多,但迎澤大橋,恐怕是最能引發(fā)太原人美好回憶的橋梁。邢曉梅

   1954年建成的迎澤大橋。顧棣攝于1959年

   為了建設新迎澤大橋,爆破拆毀了1954年建造的迎澤大橋。狄森1996年11月1日攝于迎澤大橋爆破現(xiàn)場

   建設中的新迎澤大橋,主橋全長510米,橋面寬50米,雙向8車道,為當時全國最寬的城市區(qū)間橋梁。狄森1997年夏攝于新迎澤大橋建設工地攝于1935年的汾河草橋。據(jù)《亙古一城》

   建于上世紀20年代末、毀于1937年的汾河橋。據(jù)《太原老城》

   日本侵略者1943年修建的汾河橋,俗稱“洋灰橋”。攝于1952年。

   攝于上世紀80年代的迎澤大橋。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