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風雨橋文化意蘊譚概
2011-11-24 來源:康志保 人民交通出版社
橋苑瑰寶——風雨橋,涵蓋了我國豐腴的、深厚的橋梁文化的各個方面,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脈,是歷史變遷的縮影,是建造者高度智慧與技藝的結(jié)晶,是鮮活的民族風情畫,是鐫刻在大地上的雕塑,是以天然的材料、傳統(tǒng)的工藝、民間的集資方式造橋與管理的范例。

    風雨橋,通常稱作廊橋,也因為橋的上部建筑的不同被稱作亭橋、閣橋、屋橋、樓橋等,還由于下部建筑的不同被稱作是木拱廊橋、石拱廊橋、石墩木廊橋等;更是由于有祈褔納祥的愿望被稱作褔橋,還由于“雕龍畫棟橋上蓋”被稱作是花橋。自從郭沫若先生詠程陽橋詩中“艷說林溪風雨橋”名句出現(xiàn)之后,在湘桂黔等地統(tǒng)稱為“風雨橋”。

    風雨橋展現(xiàn)出來的文化,是瑰麗多彩的,筆者試從以下四個方面談點管見:

    1構(gòu)筑精致,美輪美奐

    閩浙地區(qū)的木拱廊橋精美的工藝,集中地表現(xiàn)在下部構(gòu)筑上;而湘桂黔一帶的風雨橋精美的工藝集中地表現(xiàn)在上部構(gòu)件上。奇妙的是這種木結(jié)構(gòu)的橋,在建橋過程中,不用鐵件,只采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濕藤綁扎法。這種構(gòu)造,被稱為“編木”,以“插接擠圧”方式,構(gòu)筑橋體,當?shù)氐男『⒁?5根筷子就能搭起一座橋來。評審專家評價其建造技術(shù)“是我國古老造橋術(shù)的尾閭,是國內(nèi)橋梁建造史中最后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這種結(jié)構(gòu),完全符合美學中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具備著對稱平衡、比例協(xié)調(diào)、錯落有致、整齊劃一等特點;在布局上以穿插、接應(yīng)、疏密、聚散、開合等出神入化的章法,出于“競秀”收于“和諧”。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說:“是一種參差多態(tài)的美。”如果離開了這些,不僅失去了美感,而且會影響結(jié)構(gòu)的堅固,甚至垮塌。

    
    圖1福建屏南萬安橋
 
    
    
圖2萬安橋下部結(jié)構(gòu)
 
    關(guān)于木拱廊橋的結(jié)構(gòu),本文無須贅述。因為,在福建屏南研討會上諸多的專家學者都有精辟的論述,去年,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先生又出版了《中國木拱橋》一書。本文,既然是從文化的角度來探討,所以,首先展現(xiàn)福建屏南萬安橋兩幅圖片,以饗讀者的眼福;然后,再用松溪縣康熙年間一首《七月橋》的詩來加以表述,詩意韻味,清晰如見。詩曰:


圖3普修橋攢尖
 
    纖塵拭開秋水凈,長虹下貫琉璃影。

    一三五七相間橫,十二欄桿濕云冷。

    溪風不動溪風寒,波光清貯雙銅盤。

    數(shù)家臨水不閉戶,紫簫何處吟雙鸞。
 
    關(guān)于風雨橋的上部結(jié)構(gòu),更是美不勝收。橋上多為三五七座和三五七層的多角的亭塔。 以通道普修風雨橋為例:它是在在橋塔的頂部,構(gòu)筑復(fù)雜精密的攢尖。首先是在四根金柱上托著大枋,有規(guī)則地散射著挑枋,并垂著童瓜形成外檐;接著,中間的雷公柱直抵亭的頂部,連接著挑枋,層層疊疊,巧奪天工。所有這一切的杉木構(gòu)件一概沒有圖紙,全靠工匠的經(jīng)驗和眼睛測量;也同樣是無一釘一鐵,真是“竹木一身堅勝鐵”(郭沫若詩句)。

  
  
圖4三江風雨橋塔頂內(nèi)窺


圖5通道普修風雨橋
 
    2立體畫卷,如夢如幻

    當人們遠望與登橋眺望時,可以說是“心如泉涌,意如飄風”。那真是橋外觀橋、橋為景,橋內(nèi)觀景、景入勝。有人說:“假如在景觀中沒了橋,就少了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因為它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動人的樂,鑲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在景觀效應(yīng)中,無山不壯,無水不秀,無橋不美,其自身的靈通與秀美,再與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融合,構(gòu)成了諸多的勝跡。一概因為橋是文化、是美景、是典跡,會給人留下永遠的記憶。

    茅以升先生說:在古橋中,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雄偉的橋是盧溝橋,最美麗的橋是五亭橋。

    五亭橋是江蘇省揚州市著名園林瘦西湖的標志性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它在建筑構(gòu)思上,獨樹一幟。在我國橋上設(shè)有五座亭子的橋,已知的有福建泉州的安平橋、廣西三江的程陽橋、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等。這幾座橋上的亭子是一字排開的,而五亭橋則是集中在一起的,五亭橋的跨度為55.5米,橋基主軸線有四對相對稱的方形橋墩,構(gòu)成橋的四個翼角,使其平面呈“卄”字形的橋基。28根大紅圓柱支撐著橋上五座亭子,亭亭相通。中亭為大,端正突出地坐在中央,為重檐四角攢尖式瓦頂;四個小亭子對稱相圍,狀如眾星捧月,為單檐四角翹起,檐背為翠綠色,更顯得金碧輝煌。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五方相屬”的態(tài)勢。

    橋下共有15個圈洞,大洞有3個,中心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可供畫舫往來;小洞有12個,布置在橋基的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只作小艇回旋。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稉P州覽勝錄》載:“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cè),凡十有五。三五之夕,皓月當空,每洞各銜一月,計十五洞,共得十五月,金色滉漾,眾月爭輝,倒懸波心,不可捉摸。”正如清代詩人黃惺庵所言:“揚州好,高跨五亭橋。四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 這是對五亭橋區(qū)秀美景色精煉形象的概括。

        
圖6五亭橋夜景

      
圖7揚州五亭橋
 
    我們還須贊美的是湖南的鳳凰縣的虹橋,橫跨沱江,位于城關(guān),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此后多次維修, 1955年,曾改建為公路橋,最近一次大修是2000年,虹橋又恢復(fù)為風雨橋。

      
  圖8鳳凰虹橋夜景

 
  
  圖9湘西鳳凰虹橋
 
    虹橋系兩臺兩墩三孔石拱,長112米,寬8.5米,高12.3米,半圓弧拱,跨徑11.8米。風雨樓共兩層,一層兩側(cè)為商鋪,中間為人行道;二層為觀景樓,坐擁著沱江最美的風景。整座橋用紅砂條石以糯米稀飯和石灰灌漿砌成,橋墩呈梭子形以分解水的沖擊。這座橋,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美艷斑斕,尤其是夜間在燈彩照耀下,恍如進入幻景。橋的周圍,北有“奇峰挺秀”、“古剎鐘聲”,南有“南華疊翠”、“觀音坐蓮”,橋下是“沱江漁火”、“三潭印月”,更有沱江兩岸的侗族古色古香的吊腳樓與虹橋交相輝映,光彩奪目。試想,假如沱江上沒有這座耀眼的明珠,鳳凰城能有這么繁華、顯赫、聞名么!還有,這里曾出過被譽為“神童”的民國內(nèi)閣總理熊希齡、著名文學家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等,這些名人對虹橋都有題著。黃永玉所寫的散文,對虹橋就有生動的描寫。更有朱镕基題寫的“鳳凰城”三個大字立于橋頭。

    3詩聯(lián)如云,品味入神

    橋,給文人騷客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天地,文人也為橋?qū)懴铝藷o數(shù)的謳歌詩篇。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在詠誦風雨橋的詩歌中,郭沫若先生詠程陽橋的詩歌最為著名。程陽橋建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村林溪河上,是一座奇特的風雨橋。其奇特之處,一是結(jié)構(gòu)奇特,造型別致,古色古香,橋上有五座寶塔形樓閣;二是橋的上部建筑全部是杉木制成,以榫梢連接,沒有用一個鐵釘子和鐵件;三是它曾被認為是一座古老的橋,其實它建成于1922年的民國年間。

    1965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其遒勁瀟灑的書法藝術(shù)寫了“程陽橋”三個大字,鐫刻在大理石上,鑲嵌在橋頭中央;還寫下了《題三江程陽橋》的詩篇,熱情洋溢地贊美了這座風格別致的風雨橋。全詩是:

    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

    重瓴聯(lián)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

    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栽茁新苗。

    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
 
    詩的首聯(lián),以“艷說”之語,對橋的基本情況作了介紹,它是五個石墩,四孔組成,為伸臂木梁橋。每孔跨徑為14.2米,橋?qū)?.4米。橋全長64.2米,約合“廿丈”;橋高10.6米,約合“四尋”,古代1尋為8尺。

    詩的頷聯(lián)是“重瓴聯(lián)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在五個墩臺上建有五座寶塔形樓閣,中間一座為四層六角,其余為四層四角。它們層層向上,重檐飛椽,巍峨典雅,“重瓴聯(lián)閣”,言其玲瓏秀麗,且起著重力平衡、穩(wěn)固橋梁的作用,把裝飾功能和使用功能有機結(jié)合了起來。因此才有“列砥橫流入望遙”的贊語。頷聯(lián)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既道出其精巧“怡神”之處,又道出其“列砥橫流”穩(wěn)固之勢。


圖10郭沫若手跡
 
    

圖11三江程陽橋圖
 
    詩的頸聯(lián)“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栽茁新苗”。這里把侗族兄弟精湛的建橋工藝給予了高度評價。侗族同胞建造風雪橋,名曰“三無”,即,無建筑草圖,無腳手架,無一顆鐵件,卻堅固非凡。這種建筑工藝代代相傳,真是令人叫絕的神手妙技。程陽橋的正梁是在五座青石墩上用直徑1.6尺8根連排杉木分上中下三層迭合向兩邊挑出,在橋孔中間相接。然后在正橋上鋪板、豎柱、建亭、修廊。正梁是架在挑梁上,而不是橋墩上,挑梁是以橋墩為支撐點的杠桿,五座橋亭各自起著重力平衡作用,使負重近20萬斤的正梁安然不動。雖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卻勝似鋼鐵。將這座巧奪天工的風雨橋鑲嵌于青山綠水之間,又兼茶林遍布,令人陶醉神往。在末聯(lián)里,郭老也禁不住感嘆道:“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

    在詠誦風雨橋的對聯(lián)中浙江省武義縣壺山鎮(zhèn)熟溪橋最多,共有51副。它是跨越浙中武義江上的木結(jié)構(gòu)廊橋,始建于南宋開禧三年(1027年),距今已近800年的歷史了。但幾經(jīng)洪水沖毀和大火焚燒,現(xiàn)在的橋為2001年所修。該橋為十墩九孔,橋墩用青條石砌筑,全系舟形,橋長為140米,寬4.8米,雙向伸臂結(jié)構(gòu),中間通自行車,兩側(cè)是人行道。橋的中部有兩層橋樓,輔以花窗,雕以花飾,頗賦藝術(shù)品位,橋樓可登臨遠眺,賞心悅目。橋上建有木結(jié)構(gòu)的廊屋,頂覆蝴蝶黛瓦,用以遮陽避雨,橋形氣勢磅礴壯觀,可謂古代橋梁建筑中的藝術(shù)珍品。

    該橋兩端上方懸有“熟溪橋”醒目大字,最令人驚訝的是橋廊紅漆柱上均懸掛著一副副鐫刻精美的對聯(lián)。聯(lián)句長短不一,字體真草篆隸各俱,或蒼勁、或典雅、或古樸、或秀麗。國內(nèi)一些名橋,也有對聯(lián),但一座橋上擁有如此眾多的對聯(lián),恐怕是絕無僅有。這么多對聯(lián),將古橋裝點得別具一格,顯現(xiàn)著一種典雅氣質(zhì)和散發(fā)出濃濃墨香,是橋梁楹聯(lián)文化的一個濃縮,也是書法藝術(shù)的悅目的展現(xiàn)。

    這些對聯(lián)的作者,有古有今,多數(shù)為今人創(chuàng)作,不乏佳聯(lián)妙對?,F(xiàn)選擇幾副,以饗讀者。其一云:北松云摩詰畫;熟溪流水伯牙琴。


圖12熟溪橋
 
    上半副聯(lián):三百里溪泉,自何時煮成熟水

  
圖13浙江熟溪橋
 
    這一副對聯(lián),形象地告訴讀者熟溪橋的位置,是在北下、熟溪上。以北的青松和云朵,襯托著古橋,就像古代名家摩詰的畫一樣優(yōu)美;把熟溪的流水聲音,比作古代音樂家俞伯牙的琴聲一樣動聽,成為了絕畫絕響,可謂高手妙對。

    又一聯(lián)云:三百里溪泉,自何年煮成熟水;五千家燈火,從何處飛越長橋。

    上聯(lián)詠水,而且富有想象和幽默地將溪泉煮成熟水,構(gòu)思巧妙;下聯(lián)詠橋,寫出橋頭燈火輝煌,烘托出一片繁榮景象,不失為一副好聯(lián)。

    再一聯(lián)是:鳥能解語銜香至;山亦知時擁翠來。

    全聯(lián)寫出該橋融于景觀中,又為景觀點睛的魅力。道出鳥銜香至、山擁翠來、有色有味,有動有靜,時空互聯(lián)的優(yōu)美圖畫,是一副佳對。

    更有歌吟當今太平盛世的一聯(lián):憑欄眺熟水,政通人和,喜收三熟;對坐見壺山,心曠神怡,歡飲一壺。

    上聯(lián)寫改革開放,形勢大好,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的積極性,面對一片豐收景象,感到無比喜悅;下聯(lián)寫一邊欣賞名山秀水,一邊品茗飲酒,心中充滿了歡樂。在修辭技巧上,上下聯(lián)的相對位置,均嵌入重字“熟、壺”,這種復(fù)辭互對的方法,頗具匠心。其他還有許多,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該橋除了作為旅游景點外,更具有人文景觀的價值,值得一賞。

    4風雨橋見證歷史風雨

    在歷史的長河中,橋梁上發(fā)生過許多重要的甚至是驚天動地的事件,有的塑造出輝煌的歷史豐碑,為后代留下了可貴的教科書。這里僅舉兩例歷史事件。一是湘西桑植洪家關(guān)的賀龍橋、一是湘西芷江的龍津橋。

    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guān)的賀龍橋,它深刻的記錄著共和國元帥、開國元勛,傳奇式的英雄賀龍(1896—1969年)的事跡。他兩把菜刀鬧革命,殺富濟貧,神勇無敵,名揚中外;他曾追隨孫中山先生,討袁護法,在北伐戰(zhàn)爭中所向披靡;他脫下皮鞋穿草鞋,在革命低潮的時候參加了共產(chǎn)黨,以他的一個軍為主力發(fā)動了“八一”南昌起義,創(chuàng)建了人民軍隊。今人傳頌著他種種的神奇的故事,也留載于這座橋上。

    這座橋原稱“永安橋”,是賀龍的父親賀仕道樂善好施,于1916年在他的倡議下,鄉(xiāng)鄰捐資獻料,為河道阻隔的民眾修筑起這座廊橋,過往行人,無須再赤足徒涉,踩水過河。

    這座石木結(jié)構(gòu)的風雨花橋,長40米,寬7米,高8米,紅梁青瓦,龍爪繞檐,中聳堡亭。氣勢壯觀,古樸典雅。賀龍元帥在戰(zhàn)斗征程中,曾五進五出這座廊橋,主要的有:1916年橋剛修好不久,賀龍帶領(lǐng)著21名青年農(nóng)民,手持菜刀搗毀鹽局,奪取了槍支,拉起了一支農(nóng)民武裝;1927年4月,大革命失敗后的危急關(guān)頭,還未入黨的賀龍又跨過這座橋,毅然決然地率所部暫編二十軍,參加了 “八一”南昌起義,并擔任起義軍總指揮;1928年春,同周逸郡、賀錦齋等中共湘西北特委一行,從上?;氐胶榧谊P(guān),在這座橋頭召集部屬,組建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共桑植第一屆縣委和桑植蘇維埃政府,并組建了一支3000余人的工農(nóng)革命武裝隊伍,拉開了創(chuàng)建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的序幕,從此洪家關(guān)的人民都稱這座橋為“賀龍橋”;


圖 14桑植賀龍橋
 
    1929年秋冬時節(jié),賀龍率領(lǐng)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到鶴峰、春陽、玉峰等地擴建根據(jù)地。桑植縣的所謂“剿共”司令陳策勛乘虛而入,在桑植施行白色恐怖,謂以破“賀家風水”,糾集匪眾進犯洪家關(guān),挖毀了賀家的祖墳,放火燒了賀老總的故居和名聞遐邇的“賀龍橋”。新中國成立后,桑植縣人民政府調(diào)撥大米5萬斤,依照原樣,重新修了這座橋?,F(xiàn)在,“賀龍橋”及其故居,作為革命教育的基地。

    湘西芷江縣(沅)江上的龍津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座橋始建于明朝萬歷十九年(1591年),幾經(jīng)圮毀重修,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箲?zhàn)時期,國民黨政府將橋上的廊、亭悉數(shù)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主要是為了運輸軍用物資。當時,芷江是國民黨陸軍總部所在地, 1942年時建起了芷江機場,美國志愿航空隊“飛虎隊”,曾以此為基地迎擊日寇,為支援中國抗戰(zhàn)做出了重大貢獻,所需軍用物資也是通過龍津橋運往前線。為此,龍津橋履遭日軍飛機的轟炸,卻未能影響通行。


圖15懷化芷江龍津橋
 
    1998年春,為“還侗苗民之夙愿”,按原型制修復(fù)了龍津橋,14墩、7塔,全長252米、寬12.2米、過道5.8米,橋高15米。施工中薈萃侗苗民族工藝之精華,工藝精巧,塔外多角翹檐,塔內(nèi)懸瓜斜穿直套,顯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侗苗民族木建筑藝術(shù)特色,經(jīng)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考察評定為2000年度世界上最長的風雨橋。

    以上種種,充分說明了風雨橋的工藝精湛,文化底蘊深厚,因此,我們應(yīng)該向侗族等兄弟民族那樣十分愛護橋梁。他們把風雨橋作為村寨的標志,祈福納祥的愿景,他們是自籌資金,自己動手修建并予以維護,可欽!可佩!可學!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