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頤和園里顧盼趣生的“大喬”和“小喬”
2012-09-12 來源:中國橋梁網(wǎng)整理
“二十四處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說的是楊州的瘦西湖。北京頤和園里的橋,在數(shù)量上比這有過之而無不及。下面將帶大家走進頤和園里那些顧盼趣生的“大喬”和“小喬”。

  十七孔橋

  1、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是頤和園中著名的景點之一,它東連廓如亭,西接南湖島,長150米,堪稱中國園林中最大的橋梁。十七孔橋的欄桿望柱上精雕細刻著544只生動美觀、形態(tài)各異的小獅子,其手法和盧溝橋的建造風格非常相似,但石獅的數(shù)量比盧溝橋多五十余只。十七孔橋得名于橋洞的數(shù)目,為什么要建十七個橋洞?是滿足帝王對“九”這個特殊數(shù)字的要求,“九”是極陽之數(shù)。從十七孔橋中間的橋洞往兩邊數(shù),算上中間的橋洞,兩邊都是九個橋洞,這種說法可暫作一解??陀^地說,橋洞的數(shù)目是因為橋本身的造型決定的,而十七孔橋的造型又與園林的總體布局和具體景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十七孔橋的長度、寬度、高度與昆明湖的面積和南湖島的平面布局以及建筑的空間效果相適應(yīng),符合因地制宜的設(shè)計理念。十七孔橋中間橋洞南北兩面鐫有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聯(lián)額,其中的匾額分別是“靈鼉偃月”和“修蝀凌波。”在乾隆皇帝的精神世界里,十七孔橋象天空中七彩的長虹飛架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又象神話中的鼉龍狀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鏡的水中??梢韵胂螅ッ骱腥羰菦]有十七孔橋分隔水域,協(xié)調(diào)、平衡堤岸與南湖島上的建筑比例,過渡并豐富空間的景深,即使再造出萬種風情,也無法與之媲美。

  2、林彪橋

  在離半璧橋東側(cè)幾步之遠的地方就是林彪橋,這是一座鋼架水泥結(jié)構(gòu)平橋,它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為方便林彪乘車進園游玩而修建的,這座橋?qū)儆谔厥鈺r期的產(chǎn)物,與周圍的園林景觀十分不和諧。在林彪事件之前,由于怕對這位“副統(tǒng)帥”不尊敬而惹出麻煩,那時的人們不敢把這座橋稱為“林彪橋”,而是稱它為“雙木(林)橋”。這座橋1970年開始興建,1971年完成。1969年,林彪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定為毛澤東的接班人。林彪身體不好,行走困難,所以喜歡坐汽車。可是,要進到頤和園里他療養(yǎng)的地方——清華軒,需要走很遠的路。為滿足這位“接班人”的要求,經(jīng)過測量研究后認為,在石舫北側(cè)的后湖上架起一座能通汽車的橋,就能使林彪在離清華軒最近的地方下車,然后只要走不遠的路即可到達清華軒院內(nèi)。林彪完全同意這個方案,并為該橋的建設(shè)大開方便之門,建設(shè)石橋用的有些材料還是從天安門修復工程中運來的,就是為了能使石橋盡快地竣工。不過,林彪還沒等享用這座石橋為他個人帶來的便利,就東窗事發(fā)。

  3、清華軒石橋

  清華軒位于排云殿宮垣西面,在羅漢堂前遺有八角蓮池上的一孔石橋保留在慈禧太后新建的清華軒院內(nèi)。清華軒院內(nèi)南北坐落著一座漢白玉單孔石橋,花崗巖的橋體,拱頂有獸,云頭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欄板,水池周圍均有與橋欄相同質(zhì)地的護欄,從橋上穿過,即到達清華軒正殿。

  4、養(yǎng)云軒小石橋

  在長廊北側(cè)養(yǎng)云軒門前的葫蘆河上有一架小石橋,小石橋長約7米,只起到點景作用。養(yǎng)云軒門前有白石小橋駕于葫蘆形的河上,橋為漢白玉單孔拱橋,虎皮石橋體,南北向坐落,建筑面積48。95平方米,橋上東、西各有五塊漢白玉欄板,橋頭有抱鼓。漢白玉單孔拱橋的東側(cè),還有一座三孔拱橋,高4.05米,孔寬1.92米,虎皮石橋體,橋上磚砌護欄高0.9米,磚雕萬字不到到圖案。

  5、知春亭平橋

  知春亭原建筑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島四圍環(huán)水,與岸隔絕。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知春亭時為方便慈禧上島游覽,特意在亭的東面添建了一座平橋,使原來的湖心小島與湖的東岸相連成現(xiàn)在形式?,F(xiàn)存平橋東、西向坐落,建筑面積104.84平方米,高2.55米,橋下7孔,花崗石橋墩,橋上一平兩坡,兩側(cè)22塊欄板,24個望柱,涂深紅色的油漆,橋西云步踏垛二步。

  6、半璧橋

  穿過宿云檐的門洞北行,有一座半圓形的石拱橋,呈南北方向橫亙在后溪河上,許多人把它稱作半璧橋。此橋為清漪園時的建筑,橋拱高大,橋下可以通行皇帝的畫舫,橋上連接南北御路,是通往萬壽山西部的必經(jīng)之道。半璧橋的旁邊,還有一座用水泥構(gòu)造的相對平緩的橋梁,它也有一個名稱,叫林彪橋。文革時期,林彪來園,因乘車無法進入前山一帶游玩,于是,就在半璧橋的東邊,新建了這座上可行車的水泥橋,同時,又開辟了一條與之相應(yīng)的道路。它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chǎn)物。

  7、界湖橋

  界湖橋是西堤最北面的橋梁,位于昆明湖內(nèi)外湖與后溪河的分界處,“堤長橫亙東西界,六橋首分內(nèi)外湖”。界湖橋為西堤六橋之第一。界湖橋始建于1750年,石橋有三個方形橋洞,上面原有木構(gòu)橋亭,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橋北原有路可直達德興殿和西宮門,現(xiàn)只與西如意門和后山的路徑通連。橋西原有水村居、織染局等點景,現(xiàn)已成為了頤和園的花圃所在地。橋東南有大船塢、小蘇州街等臨水建筑,站在橋上能望見半璧橋如一彎新月倒映在東逝的河水上面,其游覽環(huán)境幽雅宜人。過界湖橋南行,就是堤花岸柳、委蛇曲折的西堤,而越往南行,場景越寬闊,如同舞臺上徐徐開啟的帷幕,萬千氣象次第躍入眼簾,讓人應(yīng)接不暇。

  8、豳風橋

  豳風橋是西堤上的第二座橋梁。橋西毗鄰玉河齋、延賞齋、蠶戶房等耕織圖中的主要點景建筑,所以,乾隆皇帝將它命名為桑苧橋。1860年,桑苧橋被英法侵略者燒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后,為避諱橋名中的“苧”字與她死去的丈夫咸豐皇帝名字奕詝同音,并忌諱其音有“喪主”之嫌,便命大臣沿用桑苧橋之原意,改名為豳風橋。豳風是《詩經(jīng)》中《豳風•七月》里描寫西周時期豳地(今陜西省彬縣)百姓農(nóng)耕蠶桑等生產(chǎn)生活的詩歌。詩中反映的勞動場景與豳風橋西面耕織圖中水鄉(xiāng)澤國、男耕女織的生活場景十分吻合,故引經(jīng)據(jù)典用作橋名。時至今日,豳風橋周圍尚存活著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樹,成為了那段歷史的見證。豳風橋的橋身與界湖橋的橋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橋洞的造型也稍有不同,中間的橋洞為方形、兩邊為圓形。橋洞有調(diào)節(jié)湖水的作用,中間寬大的橋洞下還可穿行小船。通過橋體形態(tài)及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讓游客在觀賞過程中產(chǎn)生一種新異的感覺。

  9、鏡橋

  從東堤上觀望,鏡橋位于西堤中部,其八面玲瓏的姿態(tài)既宜于觀賞周圍的景致,又能營造出有別于其他橋梁的藝術(shù)特征。鏡橋的八方重檐攢尖式橋亭不僅造型新穎,名稱也頗具匠心,自有其妙。過玉帶橋南行,堤岸由寬漸窄,西堤的走向也由西南折向東南方向。行至鏡橋處,內(nèi)湖與小西湖隔堤相映,橋亭倩影分入水中。乾隆皇帝曾巧借李白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意境為橋名,并和以儒雅之詩:“落虹夾水江南路,人在青蓮句里行。”“若道湖光宛是鏡,阿誰不是鏡中人。”游人可或坐或行于鏡橋之中,身心俱能與天光云影共徘徊。

  10、練橋

  練橋在鏡橋之南,為西堤第五橋。此橋一改前面橋亭的式樣,建成一孔橋洞,上面點綴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攢尖亭。練是白色的絲織品,此處形容湖水清凈如練。南朝謝眺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練橋具有開闊的觀賞視野,南湖島、十七孔橋、佛香閣中軸線建筑群、治鏡閣、暢觀堂、藻鑒堂等環(huán)橋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簾。夏日練橋西面的小西湖中盛開著一片片紅綠相間的出水芙蓉。盛夏的晨曦之中,當游客行至荷塘邊,親眼目睹乾隆皇帝描繪的“白鷺驚人驀飛起,半空猶帶滿身香”的畫境,怎能不心曠神怡?

  11、柳橋

  柳橋,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柳,讓人想起綠色、生機和活力。而“楊柳枝”、“楊柳依依”、“月上柳梢頭”,又讓人聯(lián)想起了玉人可憐的姿態(tài)。柳橋雖得名于柳色,但究其創(chuàng)意還有幾分杭州西湖“柳浪聞鶯”的內(nèi)涵。“柳浪聞鶯”原是因西湖“柳浪”橋而蜚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乾隆皇帝以“柳”字點睛在橋亭上,賦予了柳橋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柳橋與環(huán)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12、繡漪橋

  繡漪橋建造于1750年,位于昆明湖東南與長河的交匯處,是連接東堤與西堤、長河與昆明湖的水陸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橋之稱。繡漪橋的造型仿照江南水鄉(xiāng)的單孔石橋建造,橋身呈東西走勢,高跨在昆明湖流入長河的出水口上,過去北京的老百姓都習慣地把它叫做“羅鍋橋”。當年,清朝帝后來清漪園游覽時,經(jīng)常從西直門外倚虹堂乘坐畫舫經(jīng)長河從繡漪橋下進入昆明湖,故繡漪橋采用高拱的單孔形狀,便于畫舫順利通行。在園林中架橋,不僅要滿足過渡的要求,還要形態(tài)優(yōu)美,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相和諧。繡漪橋的設(shè)計與建造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橋體的高度與長度,既符合皇帝御船過渡游覽的最基本要求,又藝術(shù)化地將單一的橋梁建筑塑造成了昆明湖上的一處名副其實的景點。繡漪橋不僅體態(tài)秀美,其欄桿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欄玉砌”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橋正中的欄桿上鐫刻著乾隆皇帝手書的“繡漪橋”匾,橋身兩側(cè)刻有一副對聯(lián),均為乾隆皇帝撰寫。

  13、知魚橋

  知魚橋是諧趣園里重要的點景建筑,橋身平直,貼近水面,欄桿低矮,便于憑欄觀魚,坐賞園景。站在橋上可以俯看紅魚悠游,與杭州西湖的花港觀魚異曲同工。知魚橋的名字取自《莊子·秋水·濠上》中莊子和惠子他們在過橋觀魚時互相辯論的典故。莊子高興地說:“請看水中的游魚多快樂啊!”惠子詫異地問道:“你不是魚為何知道魚快樂呢?”莊子便反駁道:“你不是我,你怎知我知不知魚快樂?”辯論富有哲理性,給人以啟迪。該橋用此典故命名,橋柱上還刻有乾隆皇帝數(shù)首和知魚橋有關(guān)的詩作及唱詠風景的聯(lián)句。

  14、荇橋

  石舫北面的湖水由寬闊開朗的水域忽然變成狹長而幽邃的河流,兩者之間的結(jié)合處上,飛架了一座長方形的重檐橋亭,即荇橋。橋下有三孔分水橋洞,中間的橋洞寬大、高敞,可以通行尺寸較小的畫舫。無論是憑欄于石舫之中,或是登臨城關(guān)之上,荇橋秀美的形態(tài)與四周的環(huán)境都相映成趣,顯得嫵媚多姿。荇橋東西各建一座四柱沖天牌樓,牌樓上面的石額鐫刻著乾隆皇帝描寫亭橋四圍山水風光的題字。東面的牌樓石額兩面題字是“蔚翠,霏香”,西面的牌樓石額兩面題字是“煙嶼,云巖”。牌樓與橋亭曾被英法侵略者燒毀,光緒時期重建后,又在20世紀40年代被日本侵略者拆毀。所幸的是,乾隆皇帝的御題石額保存較好,90年代初期再次得以修復。

  15、玉帶橋

  玉帶橋是西堤第三座橋,建于1750年,整座橋體采用青白石和漢白玉兩種石料精雕細刻而成。其樣式有別于其他五座橋梁,為高拱形單孔石橋,其半圓形的橋拱、雙向反彎形的曲線橋面。“長堤雖不姓髯蘇,玉帶依然橋樣摹。”從乾隆皇帝的詩中可知,玉帶橋的式樣摹自杭州西湖蘇堤上的橋形。它與昆明湖第一橋之稱的繡漪橋形態(tài)相似,但玉帶橋的橋券弧度呈半圓形,橋面上的欄桿數(shù)量也比繡漪橋多一槽,給人的印象比繡漪橋要高一些,而且更加圓潤流暢,其實兩座橋洞的高度相差無幾。玉帶橋西接玉河,因河水發(fā)源于玉泉山而得名,河長三里,是乾隆皇帝往來于清漪園和靜宜園之間的水上御道。玉帶橋東西橋身上刻有乾隆皇帝親筆撰寫的聯(lián)句,橋上正中的欄板上還鐫刻著“玉帶橋”匾額。用“玉帶”作為橋的名稱,可謂形神兼?zhèn)?,境界頓出。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