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楊古城】甲子橋下烈火女涙
2012-02-09 來源:中國橋梁網(wǎng)

   這一代人對于干支紀年難以理解,而干支紀年卻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偉大成果。大約在三千年之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先民就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與“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個“地支”各取一位,循環(huán)排列反復,以六十年輪換一次,稱為“六十甲子”,或稱“六十花甲”。而用干支紀年、循環(huán)使用的紀日和紀年的順序,包含著古人廣泛深厚的天文、地理、星象、歷法、節(jié)氣、星宿等自然科學。而“甲子”,正好是天干地支之中的首位。寧??h深圳鎮(zhèn)長洋村的甲子橋,即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甲子年,至今已140余年了。

  寧海城西北的長洋村,地處山口谷地,北有古道通大蔡和奉化,西可達新昌或天臺。而往東可到西墊和象山港,往南即寧??h城。源于新昌、奉化、寧海三縣相接鎮(zhèn)亭山的長洋溪與香巖山流來的溪流交匯于長洋村,匯成長洋溪,然后南流至深圳匯流成鳧溪,于是長洋溪溪谷形成三面環(huán)山,山高水長,向南延伸的狹長如帶的平川沃土,取村名稱為“長洋”,而在洪水季節(jié)、溪水泛濫暴漲更名符其實。

  但《長洋郭氏宗譜》記載中的“長洋”,卻另有說法:宋哲宗時(1086-1100),先祖郭瑜由臨??倒冗w居此處,村旁溪如玉帶,山似錦屏。郭瑜之兄仍住臨海長潭,二兄遷金華長衢,于是本村村名也冠以“長”,取名長洋,既合地貌,又合“三長同宗”之意。如今長洋村610戶,2136人仍以郭為主姓。

  長洋村既是三縣水陸通衢,但長洋溪時常有洪水洶涌,架設的竹木橋、小石橋一沖而毀之,往來不絕的客商只能繞道從山邊淺水處攀越,村民出行更為不便。于是由長洋郭氏發(fā)起重建溪橋,時在同治甲子,又一個花甲吉祥之年,選址于長洋溪的轉(zhuǎn)角,溪平水寬之處,先用塊石護底,松木為柱,建造了一座勢如臥虹的三孔大石拱橋。為了免受洪峰之災,三孔的干砌縱聯(lián)石拱橋跨水每孔達13米,高度達7米,分水尖薄而長,橋的寬度達4.3米,整橋的長度達43米。為了橋面更加安全和美觀,橋面上鋪砌黃泥卵石,拼成金錢花紋,喻意“金錢鋪地財源滾滾”,二邊護欄石板共38塊,20只欄柱刻方頭仰復蓮,左右橋門各一對鎮(zhèn)橋獅子,橋邊溪塘各植樟木。從此之后,這座甲子橋又歷經(jīng)民國十三年的“甲子”、新中國成立以后1984年的“甲子”,橋體依然完好,數(shù)百次的洪水并未危及甲子橋。

  甲子橋曾經(jīng)造福于寧海西北過往客商及所在的村鎮(zhèn),一代又一代的長洋溪兩岸村民無不將甲子橋作為心目中和生活中的偶像和希望,但其中也卻有震驚百里的橋上烈女投水的故事。

  清代未年(1911),寧海縣西墊樟樹村名門孫乃泰(1883-1936),曾任玉環(huán)縣縣令和寧海縣代縣長,他的胞妹孫氏曾是奉化著名塾師王慕蘭(1850-1925女)的學生,成年后嫁給長洋郭承冠為妻。不料夫早死,留下三歲稚子。族人怕孫氏改嫁,財物外流,于是掠走夫家家產(chǎn),又威逼孫氏交出房屋。孫氏走投無路,在風雨交加之夜,吻別幼子,留下遺書,從甲子橋上投水而死。

  當時年時已高的王慕蘭在寧海馬岙教書,聞訊后憤然揮筆寫下了《郭承冠妻孫氏悽劫事》,末尾四句為“我聞奇節(jié)悲且敬,自覺辛酸淚莫止。十年流恨無窮時,試看甲子橋下水。”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