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考察】浙江天臺山石梁天生橋成因
2011-11-28 來源:作者:夏祖照 來源:中國橋梁網(wǎng)
 

 圖一、天臺山天然石梁橋

    中國橋梁專家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shù)史》一書,將天臺山石梁橋的兩幅照片放在第一頁,稱“早在遠古時代,自然界便有不少天生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臺山石梁,跨長六米,梁厚約三米,橫跨飛瀑之上,梁上可通行人,是天臺山風(fēng)景之一”。原中國科學(xué)院院長盧嘉錫總編的《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中的《橋梁卷》,由原武漢長江大橋總工、鐵道部大橋局總工、中國橋梁專家唐寰澄先生編寫,書中稱“水成巖天生橋最著名乃浙江天臺山石梁”橋。“天臺山石橋介于梁拱之間,可稱為石梁,因是一根天生的彎梁,亦可稱為石拱,也祘是一跨拱矢極薄的扁拱”。人類從自然界天生的橋梁中得到啟發(fā),在與自然環(huán)境博斗的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創(chuàng)造了各種形式的橋梁,以解決過水過河問題。天臺山石梁橋是典型的簡支形彎梁,是橋梁的原始形式,是人類建筑橋梁的啟發(fā)和依據(jù)。

    一、石梁飛瀑景觀

    明徐霞客《游天臺山日記》中有:“余從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懼悚。”清詩人袁枚游石瀑布景觀時,對石梁橋的寫實是“知是天臺古石橋,一龍獨跨山之岙。高聳脊背橫伸腰,其下嵌空走怒濤。”金溪與大興坑溪,在石梁上游20多米處匯合,三折三瀑后穿梁而出,從40來米高的峭壁上直搗惠澤潭,色如白練,勢如傾洪,聲如振雷,水霧濛濛,這就是石梁飛瀑。奇的是瀑布從一天然石梁下突飛而出,山洪暴發(fā),瀑布越梁飛射,如天河倒傾。對此,隋朝劉斌有:“石梁高鳥路,瀑水近天河。”唐趙湘有“白石峰猶在,橫橋一徑微。”宋陳知柔有“巨石橫空豈偶然,萬雷奔壑有飛泉。”明釋云水有“舉目未觀方廣寺,脫鞋先過石梁橋。”“慚愧此生難再倒,臨行又過兩三遭”。宋書畫家米芾在石梁西端下面巖壁上的石刻是“第一奇觀”。清康有為在梁側(cè)有“石梁飛瀑”。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朱暢中教授稱石梁瀑布為“天下第一。”

    觀賞過天臺山石梁瀑布的人,皆驚嘆是鬼斧神工所為,“未經(jīng)禹鑿心,不失龍門意。”天生橋之成因,康有為認為此系長期風(fēng)化所致。橋梁專家唐寰澄也以水成巖石天生橋論之。細觀石梁和周圍地形地貌,結(jié)合天臺山大地的形成,天臺山石梁橋系天然生成,絕非鬼斧神工或人力所為,實是巖漿巖侵入花崗巖山體在地質(zhì)構(gòu)造運動作用下形成的層和縫,經(jīng)物理風(fēng)化和水流沖蝕、結(jié)冰凍融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天下第一奇觀。

    二、水下升起的天臺山

    地球在自轉(zhuǎn),地殼上的板塊在漂移、碰撞和對接,太平洋板塊在擠抬亞州板塊。約在1.4億年的白堊紀前,揚子板塊與華北地塊因漂移而對接,從而形成了中華大地。又因太平洋板塊與亞洲板塊的漂移擠壓,大地在上升,天臺山也在上升,盆地中的巖石逐漸浮出水面,又在物理風(fēng)化作用下慢慢塌落,一面升高,一面又塌落,侵入性的花崗巖才緩慢露出。天臺山有多處傳說中的古地名叫“吊船巖”,天臺地圖上標明的最高一處吊船巖,海拔標高617米。在天臺紫凝山上有一海拔標高400米處的山坡上,有一長約200多米,厚10余米,寬50余米的大片泥結(jié)砂卵石堆積層(見圖二、三),

    

    二、紫凝山海拔四百米高處的泥結(jié)砂卵石堆積層

    

    圖三、堆積層局部

    位于紫寧公路12K+500前后的上下方,公路從中穿過。紫寧煤礦也挖出過魚的化石。泥結(jié)砂卵石層,在遠古時代應(yīng)是天臺盆地中的一條古溪流河道,煤礦中的魚化石,說明在遠古時代這一地方仍在水中。街頭后岸村前鐵甲龍山上的眾多洞穴,系水浪沖蝕崩塌而形成。赤城山山體也系水浪拍擊塌落而成。這些痕跡均說明了天臺山大地是從水底升起來的。

    三、裂縫與層面巧妙相交

    由于地殼板塊的漂移、對撞、擠抬,緩慢積聚的內(nèi)部應(yīng)力通過斷裂釋放出來。天臺盆地是浙東中生代強烈地質(zhì)運動形成的眾多斷陷盆地中較大的一個,斷裂縱橫交叉。石梁飛瀑位于慈圣東西向斷裂帶上(見圖四),

    

    從圖中的石梁瀑布處可見到多條斷裂在此相交。巧的是,有一條斷裂位于石梁下游梁面邊上,是一橫斷溪流的垂直斷裂,斷裂分隔著兩個不一樣的花崗巖體。下游的節(jié)理極為發(fā)育,巖體破碎。而梁上游的巖體節(jié)理較少,整體性較好,但近斷裂處巖體仍較破碎,包裹著整體性好的石梁。正因為有這橫斷溪流的垂直斷裂,才有石梁下高40多米的懸崖峭壁。

    現(xiàn)石梁瀑布所在的山體為花崗巖,系侵入的巖漿堆積形成的,由于分次堆積形成了層,才有層面。這一層面是新舊兩次巖漿滲出的交接結(jié)合面,結(jié)合面處巖體夾著雜質(zhì),整體性差,強度低,形成兩強層中夾著薄薄的弱層。這一弱層是以后水流可較易沖擊突破的層面,這一層面就在石梁的梁底處。
    

    這一垂直斷裂和水平層面巧妙相交(見圖五),是石梁瀑布形成的天然基因。
 
    四、石梁瀑布的形成

    遠古時代天臺山隨著地殼上升而上升,石梁瀑布處的山體也上升。石梁山體剛浮出水面時,水浪沖擊和溪水沖蝕同時起作用。浮出水面后,雨水形成的溪流和物理風(fēng)化同時起作用,應(yīng)該說石梁瀑布的形成,有以下四大過程;

    (一)石梁巖體在水面下

    石梁巖體在水面下時,梁上及后面山體先經(jīng)水浪沖擊,一部份表層碎巖先被水浪帶走。后被雨水形成的溪流沖蝕,留下大的碎巖被沖至斷裂帶下的水中,露出整體性較好的花崗巖山體,并逐漸形成梁后溪流上的多級小瀑布。由于巖質(zhì)并非絕對均質(zhì),大興坑溪和金溪雙澗匯流后逐漸形成了梁后面鍋底狀巖盆水潭,再沖蝕梁上之巖體。

    (二)石梁巖體剛出水面

    地殼升高,石梁巖體浮出水面前后,先是梁后山體經(jīng)水浪拍擊,后是雨水形成的溪流沖蝕,包裹石梁的上面、后面、前面的三面部份破碎巖體被沖至斷裂帶下的水中,也使梁下游的惠澤潭逐漸形成。

    (三)石梁巖體浮出水面后

    隨著地殼的不斷升高,石梁處的大巖體升上水面后,在石梁下游斷裂帶處形成普通低落差瀑布。梁后經(jīng)鍋底狀巖潭的溪水不斷沖擊梁內(nèi)、梁上、梁外有裂隙的巖體,梁后面也形成小水潭。水流的動能是F=MV2,M流量越大,溪床縱坡越大,流速V就更大,水流的動能也更大,對有裂隙的巖石沖擊力更強大。同時梁體下有裂隙巖體的縫隙中不斷滲漏水,在冬季結(jié)冰膨脹,造成凍融,使有裂隙巖體破碎松動,不斷被水流沖走。梁后小水潭不斷加深加大,梁前惠澤潭在普通形式瀑布的沖擊下,也在不斷加深加大。梁體下面有裂隙巖體受到水流的兩面夾擊,巖體厚度在不斷減薄。

    (四)石梁瀑布的形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復(fù)一年,水流、凍融不斷重復(fù)作用。梁后鍋底狀巖潭也在加深加大,水流以更大的拋物線狀飛射而出,更加大了沖擊能量 ,梁下飛瀑的形成速度在加快,梁下有裂隙巖體越來越薄。水滴石穿,終于有一天,水流在梁體下有裂隙巖體中沖擊出一個洞來。此時孔洞中有水流出,梁上仍有水流瀑布,孔洞仍在不斷擴大,直到孔洞大小能容忍平常水流的渲泄,水開始改在梁下流,石梁瀑布景觀初始形成。在水流沖擊和物理風(fēng)化的不斷重復(fù)作用下,孔洞在加大,梁體在減少,惠澤潭在加深。特大洪水時,瀑布在梁上飛掛而出。終于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石梁飛瀑景觀。

    若僅有垂直斷裂,就只有普通瀑布的存在,而無天然石梁橋。有了梁底的水平層節(jié)理,在水力長期沖蝕和物理風(fēng)化作用下,才有天然石梁橋。若無地質(zhì)斷裂和水平節(jié)理層面的巧妙相交,就無石梁瀑布景觀。

    水小時水從梁下流,水大時水從梁上飛過。天然石梁仍不斷受水流沖擊和結(jié)冰凍融的侵蝕,梁體仍在不斷變化,各個歷史時期梁體形狀都不會一樣,梁體的斷面積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減少。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