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歲月悠悠 北海大橋往事
2011-08-05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金鰲玉蝀橋的擴建,有一段令人難忘的流光。

    金鰲玉蝀橋原名金海橋,又叫御河橋,俗稱北海大橋。它在團城腳下,橫跨于北海與中海之間。寬8米,長150米。橋的兩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橋西牌坊的匾額是“金鰲”,橋東牌坊的匾額是“玉蝀”,故稱“金鰲玉蝀橋”。這座橋為石砌7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獸頭,原欄板均為平頂方形覆蓮柱頭望柱。整個橋身如同一條潔白無瑕的玉帶,是我國古老堤障式石拱橋的典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的車輛不斷增加,金鰲玉蝀橋橋面過窄,且坡陡彎急,已難以適應(yīng)交通發(fā)展的需要。有人提出,中央領(lǐng)導(dǎo)的汽車從中南海出來后向東行駛必經(jīng)團城,一旦汽車撞到牌坊或直接撞向團城,后果不堪設(shè)想。因此,有人建議拆除團城,把路面拉直,另建新橋;但眾多的文物工作者及古建筑學(xué)家都堅決反對!團城是金、元、明三代形成的重要古跡,同北海建筑構(gòu)成一組完美和諧的古建筑群,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當(dāng)要“拆除團城”的消息傳到國家文物局后,頓時引起大嘩,尤其急壞了鄭振鐸先生,他立刻請來了梁思成、范文瀾、翦伯贊等幾位專家學(xué)者進行會商。會商的結(jié)果是,如果既要保留團城,又要使橋面擴寬,唯一的辦法是將橋身向中南海方向拓寬。于是,鄭振鐸立刻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個報告,直陳自己的意見。他的好友沈雁冰是文化部長,以最快的“特急件”直送總理辦公室。梁思成先生還請?zhí)K聯(lián)權(quán)威專家參觀團城,以期得到支持,并未奏效。后來他就直接去見總理,當(dāng)面懇陳保護團城的意見。為防備不測,留下完備的資料,鄭振鐸局長又讓專家羅哲文趕快去北海團城,進行測繪拍照,搜集文獻資料,盡快在《文物保護參考》雜志上發(fā)表。

    幾天后的一個深夜,鄭振鐸接到了總理辦公室的電話,通知他陪同總理視察團城,同去的還有副局長王冶秋。

    1954年6月的一天,周恩來冒著酷暑來到了團城。周總理來到團城后,他先是環(huán)團城走了一圈,然后站立在城墻邊,時而眺望北海的瓊島,時而又專注地觀察來往的車輛,還不斷地向鄭振鐸等文物工作者詢問有關(guān)情況,最后他把目光移向中南海方向說:團城的一磚、一瓦、一樹、一石都不能動!把橋面向中南海方向擴展,只是需要把“金鰲”、“玉蝀”兩個牌坊拆掉就可以了。

    這一決定,在當(dāng)時實在是一個驚人而又皆大歡喜的決定。拆掉后的兩個牌坊,移到了陶然亭公園,可惜在“文革”期間,當(dāng)做“四舊”銷毀了。

    改建后的金鰲玉蝀橋,保持了原橋的風(fēng)格,把橋面拓寬到34米,橋身加長至220米,中間的車行道為27米,兩邊的人行道為3.5米,由原來的7孔改為9孔,中間一孔用于通水,其余封堵作為裝飾。為安全起見,把石欄板改成高高的鐵欄桿。1972年再一次把欄桿加高。

    注:有的著述說,是1974年再次加高鐵欄桿;應(yīng)該是1972年。當(dāng)時,天安門廣場發(fā)生搶花事件后,又有人從北海大橋上往下跳,進入中南海,所以鐵欄桿又一次加高。那時我在總政保衛(wèi)部工作,親歷此事。特此說明。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