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南京七橋甕 曾是辛亥革命戰(zhàn)場
2010-11-05 來源:揚子晚報
七橋甕

  南京光華門外,外秦淮河上,有一座由“七孔”橋身而著稱的古橋,叫“七橋甕”,本名“七甕橋”。在這里,太平軍曾破江南大營,辛亥革命時江浙聯(lián)軍也曾與清軍激戰(zhàn)。

  明代筑橋史專家介紹稱,“甕”其實就是橋孔的意思,原先這座橋是叫“七甕橋”,明初剛建橋時,還曾以當?shù)馗浇情T命名為“上方橋”,現(xiàn)在這個稱謂,等于是直接把這橋叫做“七個孔”,雖然有些滑稽,但至少證明,這座古橋的橋身設計相當獨特。

  [沿革]清朝時稱“七甕橋”

  記者從南京文物保護部門獲悉,七橋甕是明朝初年建成的,原名“上方橋”,如今在橋中間一個橋孔前的磚刻上,仍然可以看到“上方”兩字。在明朝著述《洪武京城圖志》有記載,當時在正陽門外,中和橋東南側(cè)的秦淮河上,有一座跨河橋,取名“上方橋”,此橋名一直延用到清朝,由于它是南京主城通向南郊外郭城“上方門”的一座重要橋梁,可保障兩岸居民相互來往,因此以“上方”得名。

  明清期間,人們管“橋拱”叫做“橋甕子”。因此這座橋到了清朝,又被叫做“七甕橋”,到了現(xiàn)代,才被更名為“七橋甕”。

  [外觀]人面龍身獸辟水邪

  南京大學歷史教授賀云翔告訴記者,這座橋長約105米,寬約13米,高約25米,橋身呈彎弓形。如今看到的橋身和橋址,都是明代時期留下的“真跡”,不過,建橋之初,橋身是以花崗巖和石灰?guī)r為主要材料,用糯米汁、石灰漿摻以桐油粘合而成。如今早已經(jīng)過歷次大修,仍是以巖石及鋼筋修筑了橋身。

  七橋甕的建筑結(jié)構(gòu)及獨特造型,讓當?shù)厝艘詾榘?。其橋墩成梭船形,可以減少水流阻力。橋墩兩端巨石上,鐫刻著人面龍身塑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其中有6只分水獸,獸頭向橋身外突出3米左右,昂首雄視激流,有氣吞山河之勢,據(jù)稱可以“辟水邪”。就是說,如果洪水水位在分水獸之上,那么船家過河就要當心了。如果水位仍低于分水獸,就說明船能安全通過此河段。

  在甕橋的橋拱兩翼,還雕有16只面目猙獰、令人生畏的怪獸,它們被稱為“蟲離首”。傳說“蟲離”是龍的兒子,可以保護橋身。

  [掌故]太平軍大破江南大營

  七橋甕橫跨秦淮河,制控南北,為南京東南部的要隘。太平天國時期,清軍兩次建立江南大營,圍困天京;太平軍兩次大破江南大營,此地均為重要戰(zhàn)場。天京事變后,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以及大批忠誠戰(zhàn)士在內(nèi)訌中身亡,翼王石達開率太平軍主力遠赴大渡河。清軍江南大營對天京步步緊逼,危急時刻,忠王李秀成率軍奇襲杭州,迫使清軍抽調(diào)主力部隊增援,后又突然從杭州折回天京,并同時集中四路兵馬,向清軍江南大營猛攻。

  江南大營統(tǒng)帥、提督拼死抵抗。夜間天降大雨,雙方慘烈激戰(zhàn)至三更天,這時天京城內(nèi)太平軍從七橋甕一帶沖出,將清軍趕出江南大營,至此天京才轉(zhuǎn)危為安。辛亥革命南京之役,江浙聯(lián)軍也曾在此與清軍激戰(zhàn)。

  [現(xiàn)況]加固修建免費開放

  如今隨著歲月變遷,甕橋周邊的大校場機場即將遷離,七橋甕周邊環(huán)境將得到改造,包括正在進行改擴建的七橋甕在內(nèi),還將在原址上建起一座七橋甕生態(tài)濕地公園,作為南京主城區(qū)的最后一塊“綠肺”,對南京市民免費開放。

  作為一座明代保留至今的古橋,在全國都是較為罕見的。記者昨日從南京文物保護部門獲悉,由于七橋甕古橋橋面及橋身的磚石結(jié)構(gòu),已禁不起車輛及行人通行,近日正在對它進行加固修建,預計要到明年3月底完成,屆時將在原橋身基礎上展現(xiàn)新貌。
上一篇:峽山村古橋
下一篇:福建西埔橋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